近日,由中共鹽城市委黨史工作辦公室和鹽城廣播電視總台聯合出品的紀錄片《見證·成長——鹽城影像記憶(1983-2023)》在鹽城電視一套播出,以時間為軸線,用紀實影像展現時代的變遷。在《1983•新鹽城 新征程》篇章中,特邀我院院長李傳武從專家學者的視角講述鹽城1983年建市、鹽城城市規劃等方面四十年的發展曆程。
李傳武指出,“1983年鹽城建市之前,在鹽城地委的領導下,鹽城地區行政公署(江蘇省鹽城專署)發揮着政府管理社會的職能,我們老百姓一般就簡稱叫行署,它是省級單位派出的。那麼駐地呢,就在我們當時的鹽城鎮。作為行署呢,主要領導都是省裡面,直接派的,也不需要選舉。它的很多功能實際上是不健全的。”“改革開放以後,尤其是工業化和城鎮快速的發展,在這樣改革大潮的背景下,撤地建市成為時代的需要。全國的省級單位有三十個,縣級單位有兩千兩百多個,當時直接來省裡面來管縣,管不過來。以招商引資為例,如果外商來投資,行署不是一級政府,沒有法律依據,不願投資,不敢投資,這是非常大的問題。”
“1983年鹽城正式建市,國務院批複江蘇省人民政府關于改革地市體制調整行政區劃的報告,同意撤銷鹽城地區行政公署,撤銷鹽城縣,改設鹽城市,響水、濱海、阜甯、射陽、建湖、大豐、東台等7縣劃歸鹽城市,實行市管縣新體制。鹽城市由江蘇省管轄。從鹽城地區到鹽城市,盡管表述上的變化僅僅兩個字,但對于鹽城的經濟和社會事業發展,則是全新的開始。地級市有完整的四套班子。有市委、有人大,有政府,有政協,這四大班子,非常清楚的,各司其職。這個四大班子,都是嚴格按照法定程序選出來的。”“鹽城市1.7萬平方公裡,從裡下河東部中部那個沿海空間布點來看,實際上缺乏一個比較大的中心城市。建國以後很長時間都是城鄉二元結構,鹽城市作為中心城市要把他做大做強,可以發揮火車頭增長極的作用。那麼在這個過程中,就創造了很多的就業崗位,就業有了,收入有了,社會福利也就有了,幸福指數也在上升,形成這樣一個效應。從江蘇沿海來看,南邊南通,北邊連雲港,中間缺乏一個比較大的一個城市。鹽城是老區,從某種層面來講,改制也是賦予很大的自主權,對老區的脫貧緻富,老區的經濟發展,都是非常有利的。”
伟德国际1946源于英国始終堅持與鹽城共同成長,聚焦城鄉發展、沿海開發、地理教育開展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工作,建立了面向鹽城戰略需求的科研平台,積累一系列鹽城地方發展的曆史資料和寶貴數據,取得了一大批在全省乃至全國具有影響力的标志性成果。學院未來将繼續砥砺前行,奮力譜寫融入地方加快高質量發展新篇章。